今天新聞太有梗

與蛇共處一室,最新型的教學法....看得我疙瘩不斷地起....我的天!!

但說真的,有了孩子後,還真的認真想過這件事,怕蛇的我,未來怎麼教小孩認識也是大地生物的一種:蛇?

如果說,要養成不偏食的小孩,需要在小孩面前不挑食,這點,我應該可以為了小孩盡力做更好(吃更均衡)的大人

吃下自己長年一直不敢碰的食物

但,要我陪伴小孩去觸摸認識,我光看圖片就會全身發涼的動物

這點已經不是盡力或克服心理障礙可以做到,而是有種感覺會影響到生理的程度

會不會靠近蛇,結果就嚇暈了?或抖到不知道怎麼開口跟孩子介紹....。(上帝造人的奇妙,男女互補,還好有某人可以協助陪伴喜喜)

與蛇共處一室,培養孩子的膽識,遇到恐懼,可以勇敢去面對等,扯到相關的教學法,看得我嘖嘖稱奇!

回到今天想分享的,剛好跟育兒教養有關係

六月的親子天下,有篇政大附小詹校長的專欄:育兒寶典,小心選錯派典(paradigm)

裡面提到:幼年依附型態對孩子往後的心理健康,人際關係,生活適應等層面,都有深遠的影響。寶寶哭了,到底抱他還是不抱他?

這個問題,幾乎養過嬰兒的父母,都曾面臨過的選擇

包括我,也曾經在百歲醫生與親密育兒中,曾經堅定過,一定要follow某一派典

其實,這就是教育理論的兩大派典,行為或認知的搖擺

一派認為,行為是可以透過制約來養成

一派認為,孩子會哭會鬧,是因為他的心裡或生理有遇到困難,所以要極盡的幫助他,這比較偏向認知學派

而我在實際有了喜喜以後,從理論與實務中作了許多調整,

最後大致是走,行為大方向正確下,感性的與孩互動的模式。

也就是,我最後選擇了,行為跟認知的中間平衡點,至於怎麼平衡,是根據喜喜的天生個性,作了比較適合的調整。

過了六個月後,終於有種,可以來擁有老二的全新心情,終於在自己與新生兒中找到比較彼此都適合的生存默契。

最後分享,詹校長分享了一個,測試自己孩子是否有安全依附感的檢測事例

很開心經過10多月與嬰兒的相處,根據上面的檢測

喜喜的安全依附感還算高

請某人也看一下雜誌

他也是覺得檢測的第一種類型,最像喜喜的行為表現。

心裡有鬆了一口氣,還好,跌跌撞撞,喜喜的安全感養的還可以!

arrow
arrow

    shanpo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